重要提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单位

四川竹新高强管桩有限公司

来源:中国智能建筑协会会员单位 更新时间:2015年06月

001.jpg

  我们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无为而治”。以人为本,比较容易理解。人是最重要的,人的因素第一,事在人为,得人才者得天下,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作为管理(领导)者真正重视人,重视人才,真正做到知人善用就不容易了。特别是制造企业,管理者每日都要面临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资金、行政等方方面面的事务,非常非常之多,正所谓事务缠身,忙得不可开交的情况天天如是。真正花在知人善用工作的时间就很少了。况且,解决当前事务的利益是显然易见的,而知人善用的利益是潜在的,需要时间来证明,是暂时看不见的。这样,就自然而然使管理者养成事务第一,用人第二的习惯。我认为,这是当今社会很多管理者容易患的通病。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不断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这些先进的东西,最后也是靠人来正确操作和执行才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

  人是社会性生物。因此,人性有善也有恶。古代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其实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有其合理性。我读过曾子所著的《大学》,这是一本研究人的心理和心态的著作。曾子认为,人的心态和个性有毛病,他引用了当时的谚语:“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意思是人由于亲情的心态偏差,而不知道自己儿女的恶劣个性和习惯,犹如农夫整天看着自己的禾苗而不知不觉抽穗扬花,长出果实。而恶劣的个性和习惯的结果是可怕的。这句古代谚语使我感悟到,人经常处于心病(心理和心态之病)、性病(个性和习惯之病)之中。如果不注意防范的话,这两种病是会反复发作的,并往往造成待人处事的偏差而铸成大错。

  为此,我经常在公司的高层会议上告诫自己和公司的高层领导:古代人的人性和现代人的人性是相近的,不同的只是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改变恶劣的个性和习惯,理性对待自己的名和利,理性待人处事,这样才不致于犯大错,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我听过一位教授讲,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有显富现象,这就是不理性的表现。《史记》对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两个人理性和感性的个性都写得相当精彩。说明理性的个性容易成功,感性的个性容易失败,几乎是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项羽是典型的显富心态的人。当时,有人建议他定都咸阳,他不愿意,并说出了“富贵不返乡,犹如锦衣夜行”的话作理由。就是这种心态是他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基于人性的重要,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无为而治”的理念。这个理念实际上是根据人性的需要进行理性管理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摆脱事务,把主要精力放在知人用人上,通过科学、正确的用人来管理公司)。

  《长短经》的开篇引用了《道德经》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一些学者把“无事”作“无为”解释。我却认为,如果根据管理上“人”和“事”的轻重取舍来衡量的话,“无事”的“事”就是“事务”。也就是说,管理者,特别是高级管理者实施企业管理的要旨是“人”,而不是“事”。“事”应排在次要的位置。接着《长短经》引用了荀子“做帝王的,以善于管理别人为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干为才能。”的名言以及刘邦使用张良、萧何、韩信三杰取得天下的例子,来佐证人主(领导)的治(管)理要旨是管好人、用好人,而不是处理好事务。

  1983年我承包了一家建材门市部经营,当时请了个60岁已退休的老商人守店。这位关先生在解放前是本地有名的资本家,他讲到以前经商的感受时,语重心长地讲出一句话:“生意易做,伙记难求。”我们当地说的“伙记”是“手下、下属”的意思。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使我在今后的经营管理上特别重视人才,注重下属。

  《老子》的“上无为,下有为”理念是启示统治者要经常考虑到民众的生活,不损害民众的利益,使民众有积极性时,统治者才有作为,才能统治天下。其实老子的“上无为,下有为”理念和《孟子》所讲的“财聚民散,财散民聚”也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很多统治者失败就失败在苛捐敛财,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导致官逼民反而丧失政权。

收藏】 【打印】【关闭